良渚古城申遗成功后,我们应当如何向世人展现中华5000年文明?
今日看点
当地时间7月6日,当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执行主席、阿塞拜疆文化部长阿布尔法斯·加拉耶夫的木槌重重落下,世人翘首期盼的“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上最权威的考古学家之一科林·伦福儒曾经表示“中国新石器时代是被远远低估的。由于良渚这些年一系列的重要发现,世界考古界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商代以前的历史。”近日让大家热议的良渚古城究竟特别在哪里?而杭州余杭区近些年又是如何保护和开发这片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的?良渚古城申遗成功后,我们应该怎样将这张宝贵的“文化金名片”推向世界?
一、良渚古城遗址考古历程
1936年,良渚遗址被西湖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施昕更发现,并在良渚一带最早进行了具有现代意义的田野考古发掘。
195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学家夏鼐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来命名。
1961年,良渚遗址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良渚反山遗址被发现,发掘出11座大型墓葬,有陶器、石器、象牙及嵌玉漆器1200多件。此后至2007年,良渚文化遗址从40多处增加到135处,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
1994年,良渚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申报《世界遗产名录》的预备清单。
1996年,良渚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浙江省文物局宣布,一座290多万平方米的5000年前的古城在良渚遗址的核心区域被发现,良渚古城遗址成为当时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遗址。
二、为何说良渚古城是中华5000年文明的历史见证?
良渚古城遗址(公元前3300-2300)位于杭州北郊余杭区境内,自2007年发现和确认至今,良渚古城遗址考古不断取得突破:良渚古城的考古与挖掘不仅能够证实杭州市5000年的建城史,更能向世人证明中华5000年的文明。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有了基本的社会城市文明、严格的等级分层制度、复杂的水利水系工程、精良的农作物生产技术。良渚遗址不仅全面的展示了良渚文化鼎盛时期的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内容,而且其典型性和代表性在良渚文化中绝无仅有,其中良渚古城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层面:
1
城市形态
良渚古城遗址是环太湖地区约3.65万平方公里内规模与等级最高的考古遗址,并以宫殿区、封闭式内城、半封闭式外城遗址(含人工台地)揭示了城市所特有的空间形制、功能分区、防御功能、社会分工等复杂现象。良渚古城由内而外具有宫城,内城,外郭的完整结构,是中国古代都城三重结构的滥觞。
2
社会阶层
分布于良渚古城遗址内外的诸多丧葬遗址在多方面表现出等级差异,例如墓地与城市不同功能区的位置关系;墓地的地形地势特征;墓葬坑的大小规模与排列规则;墓葬坑的随葬品、特别是玉器的等级高低、数量多寡、品类丰富程度,具有独创、首创精神的良渚玉器是良渚遗址最显著的特征。这些现象直接揭示了良渚文化时期社会上至少存在着4种以上的阶层分化,形成社会地位与身份等方面的多重级差。
3
组织管理
良渚古城遗址留存下来的遗迹显示良渚古城外围存在一个庞大的水利系统,距今已有5000余年,是世界最早的拦洪大坝系统,是良渚古城内的河道水网体系。“浩大”工程背后还存在工程的规划、设计与材料的采集、运输、制作以及工程实施建造等工序。此外,据考古研究推测,遍布整个区域性国家的玉器,特别是玉琮,应当是在良渚古城制作后,作为某种象征意义的行为发往其他良渚文化聚落。如此大规模且制作精良的良渚玉器制作需相当数量的专业手工业者以及手工业组织管理者。
4
农业生态
依据最新考古成果,良渚古城遗址已经发现2处大规模稻谷遗存,结合良渚文化兴起的历史环境研究结果,展现了长江流域公元前3000年的稻作农业生产能力。故此,良渚古城遗址也代表了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稻作农业的先进程度。
三、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实践经验
1
坚持“钱人统筹”,克服要素短板
2013年以来,杭州市、余杭区先后投入20多亿元通过异地换地、异地专一的方式,对叠压在遗址本体上、危机遗址安全的600多户农居、59家企业进行了搬迁。在资金配套上,除了财政专项经费,余杭区开创性建立了土地出让金反哺文物保护机制,即在良渚新城范围内,土地出让收入的10%用于反哺良渚遗址保护。多年来,余杭区共投入数十亿元对良渚遗址进行保护、整治和利用。对于遗址区内的利益相关者,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大遗址保护补偿机制。截至去年,用于遗址区内的农民、村集体和企事业单位的补偿资金已达600多万元每年。
2
坚持内外联动,古城遗址适度开发
良渚古城遗址保护与利用双重联动,一方面筹建遗址文化国家公园。将“良渚古城+瑶山遗址+11条水坝”作为遗址申遗范围,申遗面积从原先的9.1平方公里扩展到遗产区14.3平方公里和缓冲区101.5平方公里。而总共100多平方公里的遗址范围,将形成一个文化公园,并用一条文化长廊来串起。另一方面筹建良渚文化艺术走廊城市设计。东起良渚新城和梦栖小镇,西接良渚古城遗址的良渚文化艺术走廊。包含长命集镇、良渚博物馆、良渚文化村、梦栖息小镇、世界工业大会等城市功能。此外,良渚古城遗址在规划保护的过程中,还将预留有一条东西向宽约200米,南北长约1100米的“S”形南北向大绿带,游客可通过水、陆两条线路,或步行或泛舟游览良渚遗址。
3
坚持有法可依,完善法律配套
把法的思维、法的精神贯穿大遗址保护始终,坚持上位法和下位法结合、法制化同法治化并重,健全完善法律保障体系,推动良渚遗址保护管理走上依法治理的良性轨道。法制化上,制订《杭州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将国家文物局的工作要求和《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有关内容写进地方性法规,增强遗产保护管理刚性。
四、如何利用良渚古城打造中国“文化”金名片?
1
保护为主,延续良渚历史文脉
尽管目前针对良渚古城的文物保护修缮工作各个部门都在加紧向前推进,但是由于良渚古城涉及文物保护数量巨大、工作庞杂,总体而言相关部门对于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工作仍需深化。一是建立良渚文物数据的知识系统可视化平台。将良渚古城的相关档案、挖掘历程、文物清单等等均列入该可视化平台。二是提升居民文化保护素养。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除了尽快颁布《杭州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让人们有法可依外,更重要的是增强居民文物保护意识,提升居民文物保护参与度,可通过文保志愿者等形式加强对居民自我更新改善的鼓励和支持力度,调动市民修缮利用资源的积极性。通过政府和市民合力,逐步实现良渚古城的人居环境改善和历史文化复兴。
2
以文促旅,讲好良渚古城故事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良渚古城遗址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基础之上,还应充分利用良渚文化的品牌影响力做好文旅融合文章。一是积极完善良渚古城文化旅游基础设置。加快推进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开开发建设,同时做好良渚文化大IP和良渚文化艺术走廊规划。加快相关良渚古城遗址景区规划,构建良渚智慧文化服务体系,整合多方资源,就大数据、指挥中心、智慧导览、智慧停车、智慧票务、智慧讲解、智慧监控、wifi等方面提升智慧景区水平。
二是积极推动良渚古城文化遗址走出去。良渚古城遗址作为我国第55个世界文化遗产,更是向世人展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不仅有助于深化杭州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对于提升我国中华文化影响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遗址是未来向世界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重要世界级文化金名片。
3
数字加持,创新保护利用手段
数字化保护本质上正是技术与文化互动的现当代形式之一,是良渚古城文化遗产活态演进的重要方式。以数字化手段对良渚文化遗产进行传承与保护不仅是解决良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关系矛盾的需求,也为良渚文化遗产的充分利用提供可能性,更是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未来趋势。
一是以数字化手段创新文物保护形式。搭建良渚古城遗址的数字影像平台、数字博物馆,也可将良渚古城文物通过最新的三维建模技术或3D自动成像系统对文物进行数字存档,对珍贵文物进行永久的保存。二是以数字化手段创新文物传播与体验形式。数字化的传播与展示,有利于良渚古城的传承与创新,更能够繁荣良渚古城遗址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与知名度,提升人民群众关注和保护良渚古城一直文化遗产的主观自主意识。同时通过数字修复、物理还原、水利技术展演、数字化虚拟现实技术为主导的文化遗产场景等能够活化还原良渚古城一直文化遗产的实情实景,为良渚古城文化遗产的后续开发利用拓展空间。
参考来源:
宋晗宇,良渚古城遗址,解密手册来了!
余杭晨报,当良渚走进申遗时代,该如何重估这里的居住价值?
骆晓红,试析良渚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文物保护与研究
END
美 编 | 刘小炜
推荐阅读